永利集团88304官网

.

联系电话:
0710-3590111

TOP

永利集团88304官网本科公司产品工作研讨学习内容
2018-08-29 14:57:16 来源: ; 浏览:
 

 

 

 

    一、会议主题

    深化教育改革  培养时代新人

    二、会议时间

    2018830800--1700

    三、参加人员

    全院教职工

    四、会议内容

    1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一流本科教育宣言;

    3、董事长丁世学《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加快推进应用型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主题报告

    4、分组讨论;

    5、大会交流发言;

    6、经理张弢作总结讲话。

 

 

一、日程安排

 

  

主持人

地 点

830

8:109:50

      传达学校本科公司产品工作会议精神,分析学院发展现状及问题

杨 霄

永利集团88304官网会议室

10:0011:40

分组讨论

各组

组长

见分组

安排

14:0014:30

交流发言

杨 霄

永利集团88304官网会议室

14:3015:30

张经理总结讲话

15:4017:00

布置新学期工作

张 弢

永利集团88304官网会议室

 

二、分组安排

第一组(15)人

  长:宋茂华

  员:张    鲁宏图      潘梅笑  丁玲玲   

            马婷婷  王天天  黄银涛       瞿安全

        王再兴  熊文斌

讨论地点:永利集团88304官网会议室

 

第二组(15)人

  长:龙雨萍

  员:杨    朱运海  邓洁屹  姜大伟  唐克敏  崔俊涛

        田美玲      张有忠      向金利  毛新伟

        谌小莉  刘涛

讨论地点:永利集团88304官网328

 

第三组(15)人

  长:李权国

  员:常华进  孙小舟  王冰玉      张中旺  祝云龙

                詹海斌          何晓丽

            朱弘纪

讨论地点:创新学院209会议室

 

 

 

 

 

 

 

 

 

 

 

坚持以本为本 推进四个回归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

——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  陈宝生

2018621日)

同志们:

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是教育部党组经过认真研究作出的重要决定。改革开放40年,教育部召开全国会议专门研究部署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是第一次(1998年、2004年教育部召开过两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从“本科教学”到“本科教育”虽只有一字之差,反映的是形势发展了、认识深化了、内涵拓展了、地位更高了)。今天,除在座各地各校的负责同志外,31个省(市、自治区)教育厅(教委)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以及全国1200多所本科高校的干部教师代表通过视频同步参加这次会议。这是一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部署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大会,是一次全面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大会,也是一次全面高扬人才培养主旋律的大会,对我国高等教育今后的发展必将产生重要影响。这次会议上再次征求意见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我们称为新时代高教40条)是做好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施工图”,干货多、含金量高,请同志们认真研读,多提宝贵意见。刚才,上海市教委、江西省教育厅、北大、清华、川大、天大、东莞理工学院、青海大学的同志分别从不同角度作了发言,做得、讲得都很好,很精彩。下面,我就进一步做好本科教育工作谈三点意见。

ー、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和根本标准

推动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着眼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路布局,对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52日在视察北京大学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和十八大以来关于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习近平教育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新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新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次52讲话,是十九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专门系统讲高等教育。讲话强调了四个“重大论断”: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四个“重大论断”,充满了对高等教育的热切期望,表明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最大关切,体现了对扎根中国大地办高等教育、坚定不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

讲话提出了四个“主要内容”:明确提出教育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提出“两个重要标准”,就是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明确提出抓好“三项基础性工作”,就是要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在再次强调“四有好老师”殷切期望的基础上,对青年员工明确提出“四点希望”,就是要爱国、励志、求真、力行。这个“一二三四”是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进一步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旗帜鲜明地指出了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高等学校的根本标准--就是立德树人的成效。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等数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大家必须深刻理解、准确把握。

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52讲话,要同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政会上的讲话、2017年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的讲话,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作为一脉相承的有机整体,联系起来学习。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等教育工作的要求更加明确具体了,既有宏观阐述,又有中观要求;既有思想政治规范,又有全面业务要求;既有思想理念,又有标准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在高校思政会上明确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在政法大学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研究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的问题,不仅要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而且要培养员工的思想道德素养。这些重要论断为我们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指明了奋斗方向。先进思想引领伟大事业,面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迫切需求,面对时代变革、未来发展带来的巨大挑战,面对知识获取和传授方式的革命性变化,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发展实际,全面落实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和根本标准,高扬起人才培养的主旋律,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

教育是民生、教育是国计,但首先是教育,必须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办事。我们常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对于高等教育,我们可以讲: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有两个基本点,大家要把握好。

一个基本点是,坚持以本为本。

以本为本是由本科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的。本科教育是青年员工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是员工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的成型期,要教育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铸就理想信念、锤炼高尚品格,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打牢成长发展的基础。这一阶段,也是员工知识架构、基础能力的形成期,要教育引导他们夯实知识基础,了解学科前沿,接触社会实际,接受专业训练,练就独立工作能力,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员工成才立业奠定立身之本。

以本为本是由本科教育的地位作用决定的。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体量规模最大。全国1200多所本科院校在校生中,本科生与研究生比例是81,毕业生中本科生占比8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培养了六千多万的本科毕业生,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如果没有这几千万的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世界瞩目的成绩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我们说,本科不牢、地动山摇!其次,本科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基础。没有优秀的本科毕业生,研究生教育就没有高质量的毛坯和种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无法培养出优秀的高层次人才。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培养了650万左右的研究生,他们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脊梁和领军人物,如果没有本科教育的优质生源基础保障,做到这一点也是不可想象的,本科生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我国高层次入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因此我们说,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

以本为本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识和趋势。近千年的世界现代大学发展史告诉我们,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立命之本、发展之本。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看,一流大学普遍将本科教育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将培养一流本科生作为学校发展的坚定目标和不懈追求。越是顶尖的大学,越是重视本科教育,本科教育被这些大学视为保持卓越的看家本领和成就核心竞争力的制胜法宝。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大学把人才培养的本质职能进一步强化和凸显,“回归本科教育”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共同强劲的行动纲领。

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看,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是具有战略地位的教育、是纲举目张的教育。整个高等教育战线要树立这样的理念: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不是合格的高校、不重视本科教育的董事长不是合格的董事长、不参与本科教育的教授不是合格的教授。我们一定要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一定要把本科教育放在公司产品的基础地位,一定要把本科教育放在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

近年来,各地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我们提出高等教育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这“四个回归”得到各方面尤其是书记董事长的热烈响应,许多地方和高校专门出台了加强本科教育的意见,在提升质量方面有很多新理念、新作为,取得了可喜进展。专业建设成效显著,教育部发布了首个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各高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着力提升专业内涵和质量。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取得重大突破、实现国际实质等效,其他专业认证工作也有序全面展开。课程改革亮点频出,推出了一大批线上线下精品课程,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学科思政体系正在形成。教学改革深入推进,慕课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走在了世界前列,老员工创新创业呈星火燎原之势。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对高校开展了一轮审核评估,完成200余所新建本科院校合格评估,质量文化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总的看,教学标准立起来了、制度建起来了、改革动起来了、特色亮起来了,本科教育工作全面企稳向好。2018年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老员工对高校公司产品工作的满意度较去年有大幅提升,其中对教师教学水平、育人意识和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的满意度提高了810个百分点。员工对公司产品工作的认同,是对大家辛勤工作的最好回报,是一份让人欣慰、让人振奋的“成绩单”。

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目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已进入提高质量的升级期、变轨超车的机遇期、改革创新的攻坚期。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本科教育仍然存在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突出问题,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可以说是影响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突出薄弱环节和重点难点问题。一是理念滞后问题。面对扑面而来、汹涌澎湃的新一轮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一些高校仍然因循守旧,办学治校的理念思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没有及时应答,模式和方法创新不够,内容更新不及时,滞后于时代变革。我们要有强烈的危机感、紧迫感和使命感,要深刻认识到,有的历史性交汇期可能产生同频共振,有的历史性交汇期也可能擦肩而过,这次历史性机遇抓不住,高等教育就有可能犯战略性失误和错误,人才供给跟不上就可能会迟滞国家发展。二是投入不到位问题。一些学校在本科教育上还存在着领导精力投入不到位、教师精力投入不到位、员工精力投入不到位、资源投入不到位的问题,本科教育仍处在艰难爬坡中。这四个不到位既有硬件方面也有软件方面的问题,但重点还是软件问题,这是我们着力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三是评价标准和政策机制的导向问题。一些评价指标没有充分体现立德树人的成效,高校人财物方面的一些政策机制还没有聚焦到人才培养上来。必须对症下药,在评价标准上加强引导,在体制机制上持续攻坚,强力疏通这些政策堵点。

另一个基本点是,推进四个回归。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推进四个回归,就是要回归大学的本质职能,把“培养人”作为根本任务。高校要调整思路,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教学、科研等都要积极服务于这个中心、这个根本,不能搞成两个或者几个中心;高校的办学目标和各类资源都要主动聚焦到这个中心、这个根本上来;高校的的标准和政策都要充分体现到这个中心、这个根本上来。

回归常识,就是员工要刻苦读书学习。员工的第一任务就是读书学习,高校必须围绕员工刻苦读书来办教育,要引导员工读“国情”书、“基层”书、“群众”书,读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马列经典、中外传世经典和专业经典。腹有诗书气自华,要通过读书学习,让员工更好地认识世界、了解国情民情,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学会理性思考;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面向实际、深入实践,以知促行、以行求知,脚踏实地、苦干实干。高校要以员工为中心办教育,以员工的学习结果为中心评价教育,以员工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评判教育的成效,这是最重要的。说到底,回归常识,就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引导员工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更好地为国为民服务。

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下老员工的学业负担问题。老员工的成长成才不是轻轻松松、玩玩游戏就能实现的。有调查分析(中国老员工学习发展研究和全美老员工学习的数据调查和分析),我国大学课堂的挑战性和美国高校相比还是有差距的,高校还存在一些内容陈旧、轻松易过的水课,有人说,现在是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这种现象应该扭转。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对中小员工要有效减负,对老员工要合理增负,提升老员工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激发员工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对老员工既要有激励也要有约束,要改变考试评价方式,严格过程考评,通过鼓励员工选学辅修专业、参加行业考试等,让员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读书上,实现更加有效的学习。要严把出口关,改变员工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情况,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员工的学习成果上。

回归本分,就是教师要潜心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教授就得教书授课,离开了教书授课就不是教授。必须明确,高校教师不管名气多大、荣誉多高,老师是第一身份,教书是第一工作,上课是第一责任。要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高校教师要做到德高,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做到学高,下苦功夫、求真学问,以扎实学识支撑高水平教学;做到艺高,提升教学艺术,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改造学习、改造课堂的能力。说到底,回归本分,就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提出的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方法技术娴熟的要求,让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更好担当起员工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下教师评价问题。一些学校在评价教师时,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过度强调教师海外经历、国外期刊论文发表数量等,这样的指挥棒不利于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要坚持以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把教学质量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多维度考评教学规范、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改革研究等教学实绩,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实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对教学工作的要求要硬一点,教学工作达不到平均水平,就不能晋升职称,真正将入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到实处。

回归初心,就是高等学校要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高等学校的初心就是培养人才,一要成人,二要成才,也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要用知识体系教、用价值体系育、用创新体系做。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鲜亮底色,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入实施习近平教育思想五进行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续打好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构建全程全员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要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造就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专业素养和过硬本领,全面提高员工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说到底,回归初心,就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员工提出的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希望和要求,培养又红又专堪当大任的一代新人。

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下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的问题。2018年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对老员工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第一因素是专业课教师。加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十分重要,要把它提升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层面来认识。我们要旗帜鲜明,在持续提升思政课质量的基础上,推动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要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推动每一位专业课老师制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入。

回归梦想,就是高等教育要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坚定信心,推动高校办学理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努力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历史证明,当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动荡时期,教育不能救国;当国家处于和平建设的发展时期,教育能够兴国;当国家处于伟大复兴的跃升时期,高等教育可以强国。说到底,回归梦想,就是要积极回应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等教育的殷切期盼,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有力支撑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下各类高校都要争创一流本科教育的问题,一流本科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根基。只有培养出一流入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双一流建设中要加强一流本科教育。双一流建设高校并不一定就有一流本科教育,学科一流并不代表专业一流。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学科、教学、教材、管理、思想政治工作五个子体系。人才培养体系是上位的,五个子体系是下位的支持支撑,都要服务于人才培养体系,一流大学建设必须聚焦人才培养,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一流团队建设必须反哺人才培养,建设一流专业。同时,应用型高校也要加强一流本科教育。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要各类人才,我国有一大批应用型高校,要根据办学传统、区位优势、资源条件等,紧跟时代发展,服务地方需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总的来说,四个回归是高等教育根本使命的强基固本,是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同频共振,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奋进之笔,必须把四个回归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对照四个回归,高校要广泛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首先明确应该干什么?要通过大讨论,思想上再认识、观念上再调整、人才培养再定位,明确学校、院系、教师的根本使命是什么,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什么,员工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是什么。其次明确应该怎么干?要系统考虑如何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如何建设高水平的学科专业、教师队伍、课程教材体系和管理制度。我们要广泛凝聚共识、汇聚磅礴合力,聚心聚力到人才培养上,把四个回归的要求真正落实到行动中。

三、写好“奋进之笔”,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首先必须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前提条件和基本内容。要主动担当、攻坚克难、久久为功,推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取得突破,努力实现有灵魂的质量提高、有方向的水平提升、有坐标的内涵发展、有特色的双一流建设、有引领的标杆大学,去年,教育部党组对写好教育奋进之笔已经做了全面部署,对高等教育打好提升质量、促进公平、体制机制改革这三大攻坚战提出了明确要求。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我们出台了提升思政教育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范课堂教学管理等一系列文件,这次会上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和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配套文件,提出了做好本科教育工作的具体举措。各地各高校要高度重视,结合实际把相关文件的要求落到实处。这里,我再强调几点。

第一,内涵发展要更深一些。现在,高等学校的硬件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一批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硬件水平同世界一流大学比没有太大差别,关键是要在内涵上下大功夫,把握好着力点,建设高水平教学体系。要着力提升专业建设水平。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用好增量,建好新专业;盘活存量,升级优化原有专业。专业建设好了,人才培养的四梁八柱就立起来了。要着力推进课程内容更新。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综合性、问题导向、学科交叉的新型课程群,将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及时纳入教材,不能再用过时的知识培养明天的毕业生。要着力推动课堂革命。我们要改革传统的教与学形态,高校教师要把育人水平高超、现代技术方法娴熟作为自我素质要求的一把标尺,广泛开展探究式、个性化、参与式教学,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把沉默单向的课堂变成碰撞思想、启迪智慧的互动场所,让员工主动地坐到前排来、把头抬起来、提出问题来要着力建好质量文化。大学要自觉地建立员工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要将质量标准落实到公司产品各环节,唤起每个主体的的质量意识、质量责任,将质量要求内化为大学的共同价值和自觉行为,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主体,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行业部门、学术组织和社会机构共同参与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质量保障制度体系。

第二,领跑发展要更快一些。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引发世界格局的深刻调整,重塑国家竞争力在全球的位置,重构人们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要把握好战略机遇,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一些领域大胆改革、加快发展,形成领跑示范效应,取得全局性改革成果。要加强新工科建设。工程科技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发动机,是产业革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有力杠杆。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的、买不来的、讨不来的。要加快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发展新兴工科专业、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前瞻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城人才培养,提升国家硬实力。要加强医学教育创新发展。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医学教育要树立大健康理念,加快培养具有仁心仁术的卓越医学人才,实现从治疗为主到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全覆盖。要大力推进医学与理工文等学科交叉融合,为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等新兴医学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深入推进医教协同,由教育部与卫健委和有关地方政府共建一批高水平医学院和附属医院,服务健康中国建设。要加强农林教育创新发展。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山水林田湖草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等农林教育要肩负起服务乡村振兴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历史使命,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现有涉农专业。适应现代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加快布局涉农新专业,助力打造天蓝水净、食品安全、生活恬静的美丽中国。要加强文科教育创新发展。要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学习和研究,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文科教育中的领航和指导作用,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培养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家,形成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学派。加快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培养,加快全媒化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加强文、史、哲、经济学创新人才培养。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全方位深层次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造就源源不新、敢闯会创的青春力量。创新人才培养,要推进科教融合,让员工尽早参与和融入科研,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加大各级科研基地向本科生开放力度,提高员工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要努力建设一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成为政治标杆、办学标杆、育人标杆、队伍标杆,发挥好排头兵、领头雁的作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特别是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标准,树立一批这样的标杆,让广大高校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双一流建设高校要争当立德树人的标杆,在人才培养方面走在前列、干出成效、做好示范。

第三,公平发展要更实一些。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措施,推进了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但发展仍然不平衡,必须在更大范国、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继续推进。当前的重点是要补齐区城短板,深刻认识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对整个国家发展布局的战略意义,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升级版,统筹谋划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双一流建设、部省合建、省部共建、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等工作,形成合力,助力中西部地区加快现代化进程。充分发挥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的集聚-溢出效应,以成都、西安、兰州和重庆、成都、西安这两个西三角为战略支点,以区城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导向,以区城内高水平大学为发展龙头,引领带动推进西北地区和西南高等教育集群整体发展,真正让中西部高等教育产生自我造血能力。中西部高校也要眼睛向内,练好内功,激发内在动力、发挥区域优势、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要有栽好梧桐树,引得风凰来的自信和吸引力。

第四,变轨超车要更坚定一点。互联网+催生了一种新的教育生产力,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和学校围墙,引发了公司产品模式的革命性变化。互联网+教育正在成为世界各国争夺下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主导权、话语权的重要阵地和焦点领域,在这方面我国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在起步阶段就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只要我们积极主动作为,就能赢得未来,这一点要坚定信心(我国已建成10多个慕课共享平台,上线幕课5000多门,超过7000万人次老员工和社会学习者选学)。要持续保持中国慕课的国际先进水平,制定慕课标准体系、打造更多精品慕课。要推动优质资源开放共享。加大慕课平台开放力度,建立慕课学分认定制度,推动教师用好慕课和各种数字化资源,着力破解区域之间、校际之间优质教学资源不平衡的突出问题。尤其是要大力推动墓课在中西部高校的推广使用,让中西部高校员工在当地就能享受到名师、名课,迅速大幅提升中西部高校教学水平。要重塑公司产品形态。高校要将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公司产品,打造智慧学习环境,探索实施智能化的精准教育,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员工智能时代核心竞争力。我们要紧紧抓住信息技术变革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加快提高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推动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变轨超车

第五,创新发展要更紧追一些。习近平总书记在不久前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来讲,改革是第一动力,创新是第一引擎,要成就伟大的教育,教育创新就一刻也不能停顿。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在近七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也经历了三次比较大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50年代高等教育的院系调整,初步建立起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制度体系。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学习、改革开放、跨越式发展,建成了高等教育大国,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19782017年,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从86.7-3779万,40年增长了43倍)。第三个阶段就是进入新时代,我们全面开启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新征程,这是一个从学习跟随到开拓创新的历史发展新阶段。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已经进入深水区,某些领域也开始进入无人区,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模仿复制,需要有旱路不通走水路、水路不通走山路、山路不通开新路的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不断推动高等教育的思想创新、理念创新、方法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中国要强盛、要复兴,要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首先必须成为世界主要高等教育中心和创新人才培养高地。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教育创新要更坚定一点,要更自信地在世界舞合、国际坐标和全球格局中去谋划发展,参与竞争和治理,创建中国理念、中国标准、中国方法和中国模式,建设世界高等教育新高地。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创新的脚步也从未停止,都在奋力奔跑、极速前进,如果我们仍然四平八稳、按部就班、循规蹈矩,不仅无法实现超越,还有可能进一步拉大我们的差距。我们要想在新一轮快节奏、高频率、大变革的全球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就必须有强烈的危机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以更大的勇气、更大的魄力、更大的智慧探索高等教育的新理念、新标准、新技术、新模式、新文化,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办好一流本科教育,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各级教育部门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发挥好“战略指挥部”的职能,加强综合协调,政策引引导,汇聚各方力量,努力成为人才培养的服务中心、思想中心、组织中心和指挥中心。高校的各级领导于部,要发挥好“一线指挥员”的担当和权责,把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从嘴上落到脚下,带头抓、带头干、带头改。广大教师要发挥好“战斗员”的关键作用,投入足够的精力、投入足够的时间,潜心教书育人、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培养好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同时,也恳请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积极担当人才培养的“智囊团”和“补给站”,汇聚起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磅礴力量。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始终坚定“四个自信”,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为实现高等教育强国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流本科教育宣言

成都宣言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为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我们150所高校汇聚成都,发出如下宣言:

  一、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培养德才兼备的有为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范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扑面而来,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和挑战。只有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以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核心使命,造就一大批堪当大任、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才能为民族复兴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追根溯源,自现代大学诞生以来,无论大学的职能如何演变,人才培养的本质职能从未改变、从未动摇。立足当前、面向未来,我们将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公司产品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为我国高等教育强基固本。我们将把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作为高校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激励员工刻苦读书学习,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三、我们致力于立德树人。我们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鲜亮底色。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发展素质教育,围绕激发员工学习兴趣和潜能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员工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交给员工打开未来之门的金钥匙,让他们能够敏锐地洞悉未来、自信地拥抱并引领未来。

  四、我们致力于教书育人。我们将努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更好担当起员工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全面提升教师公司产品能力,加大对教学业绩突出教师的奖励力度,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享受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职业幸福。

  五、我们致力于提升内涵。我们将着力建设高水平教学体系,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推进课程内容更新,将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及时纳入教材;推动课堂革命,把沉默单向的课堂变成碰撞思想、启迪智慧的互动场所;建立员工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将质量要求内化为师生的共同价值和自觉行为。

  六、我们致力于领跑示范。我们必须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大胆改革、加快发展,形成领跑示范效应。加快建设新工科,推动农科、医科、文科创新发展,加强基础科学和文、史、哲、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造就源源不断、敢闯会创的青春力量。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把四个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

  七、我们致力于变轨超车。我们将深入推进互联网+高等教育,打破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和学校围墙,以公司产品模式的深刻变革推动高等教育变轨超车。大力推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打造智慧课堂、智慧实验室、智慧校园,探索实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重塑公司产品形态。加大慕课平台开放力度,打造更多精品慕课,推动教师用好慕课和各种数字化资源,实现区域之间、校际之间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八、我们致力于公平协调。我们将围绕国家主体功能区定位,将学校发展规划与经济带、城市群、产业链的布局紧密结合起来。积极配合国家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升级版,推动中西部地区加快现代化进程。充分发挥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的集聚-溢出效应,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导向,增强高校的自我造血能力,激发内在动力、发挥区域优势、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九、我们致力于开放合作。我们将汇聚育人合力,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教科结合,健全高校与实务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机制,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扩大对外交流合作,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打造留学中国品牌,积极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合作,培养具有宽广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人才。

  十、我们致力于开拓创新。改革是第一动力,创新是第一引擎,要成就伟大的教育,教育创新就不能停顿。近代以来,世界强国的崛起和高等教育中心的转移,都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变革创新。中国要强盛、要复兴,要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首先必须成为世界主要高等教育中心和创新人才培养高地。我们将紧紧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快人才培养的思想创新、理念创新、方法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推动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洪流奔涌向前,携手更多高校和社会各界,汇聚起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磅礴力量!

 

 

 

 

 

 

 

 

 

 

 

 

 

 

 

 

 

 

 

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加快推进应用型一流本科教育建设

    丁世学

2018826日)

 

同志们:

今年621日,教育部在四川大学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这是改革开放40年来,教育部首次召开的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教育部长陈宝生同志明确指出,这次会议,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部署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大会,是全面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努力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大会,也是全面高扬人才培养主旋律的大会,必将对我国高等教育今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会后两个月来,全国高校纷纷组织深入学习和宣讲会议精神,并结合各自实际,研究制定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实施方案或行动纲领。今天,我们召开学校暑期中层干部大会暨2018-2019学年度本科公司产品工作会议,并特意安排全校专业负责人参加,中心任务就是学习贯彻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公司应用型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深刻领会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实质

(一)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先后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特别是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7年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的讲话、20185月在视察北京大学时发表的讲话等,清晰地反映出习近平总书记对扎根中国大地办好高等教育的总体思路和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指示精神形成了习近平教育思想,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新发展,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对教育提出了“一二三四”的总体要求:“一个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即“立德树人”;“两个重要标准”,就是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三项基础性工作”,就是要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四点希望”,就是在强调“四有好老师”的基础上,对青年员工提出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四点希望。

此次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牢牢树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全面践行习近平同志关于“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高等学校的根本标准就是立德树人成效”、“办出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等教育思想和根本要求,为高等学校准确把握教育规律,全面解决“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的现实问题,进行系统部署,引领我们加速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强国。

(二)深刻领会中国特色一流本科教育的建设路径

进入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已经进入深水区,某些领域甚至开始进入无人区。如何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建设中国特色的一流本科教育?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对此作出了系统的阐释。

1.坚持以本为本。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是纲举目张的教育。正如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所说,“没有一流本科,建设一流大学是自娱自乐。”究其原因,一是从本科教育的本质属性看,本科教育是青年员工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是青年员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练就独立工作能力的关键时期,重视本科教育,是人才成长规律的必然要求。二是从本科教育的地位来看,高等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支撑和引领力量,而本科生规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比巨大(在校生中本科生占80%,毕业生中本科生占87%),同时还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改革开放40年来,全国高校共培养本科生6000多万人,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高质量的本科教育,直接关乎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直接影响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高低。“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重视本科教育,既是高等教育实现社会职能的应有之意,也是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的根本体现。三是从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历史看,近千年的世界现代大学发展史证明,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立命之本、发展之本,一流的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保持卓越的看家本领和成就核心竞争力的制胜法宝。越是世界顶尖的大学,越是重视本科教育,“回归本科教育”已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共同的行动纲领。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会1998年发布了《重塑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2001年又发布《重塑本科教育:博耶报告三年回顾》,这两份报告引起了美国研究型大学对本科教育的强烈关注,对本科教育改革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当前,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等超一流大学纷纷回归本科教育,启动本科教学改革。2006年,哈佛大学本科院经理哈瑞·刘易斯在《失去灵魂的卓越》一书中,深刻反思哈佛大学一度忽视本科教育,认为没有一流本科的“一流大学”是失去了灵魂的卓越!没有一流本科的“一流学科”是忘记了根本的一流。重视本科教育,是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的成功经验。

坚持“以本为本”,是对一流大学成长规律的基本遵循,是办好一流大学的溯本清源之举。基于此,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三不”的理念,即: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不是合格的高校,不重视本科教育的董事长不是合格的董事长,不参与本科教育的教授不是合格的教授。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回归本科教育必须做到“三个一定”,即:一定要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不能有其它的核心;一定要把本科教育放在公司产品的基础地位,优先发展;一定要把本科教育放在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引领发展。

2.推进“四个回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陈宝生部长在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决推进“四个回归”,促进本科教育理念滞后、投入不够、评价标准不当、政策导向不力等现实问题得到根本解决,推动一流大学建设。

“回归常识”,就是员工要刻苦读书学习。在这里,我们要明确以下几点:(1)员工的第一任务是读书学习,高校必须要围绕员工刻苦读书来办教育。(2)今天的员工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高校要鼓励员工读好书、学真本领。要引导员工多读“国情”书、“基层”书、“群众”书,多读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马列经典、中外传世经典和专业经典,帮助员工学会理性思考,掌握事物发展规律。(3)高校要坚持以员工为中心办教育,并建立以员工学习结果为中心的教育评价机制。坚持这一理念非常重要,这是我们追求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同频共振的基础。麻省理工学院2014年、2016年先后发布《麻省理工学院教育的未来》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催化剂》,拉斐尔·莱夫董事长提出,“高等教育到达了一个转折点,我们必须打造以员工为中心的教育,单个的变革主体是不够的,必须让全体教师、大学的高级管理层、学科和专业负责人、科研团队都参与进来。要让员工学会反思、讨论(与同伴和专家)、学科思维、自学和掌握学习。”(4)要提升老员工学业挑战度,给老员工合理“增负”,切实扭转“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现象。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革新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严格课程考核评价过程,严把每一门课程、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质量关、出口关,激发员工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高校要制定政策、创设条件,通过鼓励员工选学辅修专业、参加行业考试等方式,引导员工把更多时间和主要精力用在读书学习上。

“回归本分”,就是教师要潜心教书育人。在这里,我们要明确以下几点:(1)要坚守本分。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不管教师的名气多大、荣誉多高,都必须时刻铭记:老师是第一身份,教书是第一工作,上课是第一责任。教授教授,就是要教书授课,离开了教书授课就不是教授。作为教师,要不为名惑、不为利诱,能恪守本职、潜心育人。(2)要有真本领。员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教师就是打造这支“梦之队”的筑梦人,职责神圣。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将“建设高水平团队队伍”作为高校办学的三大基础性工作之一,将打造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队伍视为高校办学的首要任务。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高校教师要做“三高”并重的新时代优秀教师,即:“德高”——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学高”——下苦功夫、求真学问、以扎实学识支撑高水平教学;“艺高”——提升教学艺术,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改造学习、改造课堂的能力。(3)要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要切实转变简单的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评价标准,坚持以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把教学质量作为教师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实行本科教学工作一票否决制,真正把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到实处。

“回归初心”,就是高等学校要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里,要明确以下几点:(1)高等学校的初心就是培养人才,既要成人,也要成才,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立德树人。(2)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高校“三项基础性工作”之一,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员工提出的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希望和要求,培养又红又专堪当大任的一代新人。这是我们的社会责任。

“回归梦想”,就是高等教育要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在这里,要明确以下几点:(1)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可以兴国,教育可以强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力支撑。(2)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要做好“四个一流”的统筹,即:一流大学是目标,国家发展需要一流大学的支撑和引领;一流学科是条件,但一流学科不等于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总和也不等于一流大学;一流本科是根本,强基固本方能成就大学的“一流”;一流专业是基础,是培养一流人才的基本单元和建设一流本科的重要前提。(3)各类高校都要争创一流本科教育。有研究表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已进入世界中上等水平,开始进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第一方阵,这是我们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背景。比如,学科水平是大学内涵发展的基础和实力象征,2012-2016年,我国内地进入世界大学四大排行榜前500名的高校从31所增加至98所,进入基本科学指标(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排名前1%的学科数从279个增加到770个,有学科进入ESI的高校从91所增加到192所。高教研究证明,当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到高级阶段,引领国家发展的一定是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而不是单一的“同构化”、“同质化”高等教育。不同类型的高校都可以成为“国家队”,在人才培养方面尤其如此。所以,各类高校包括我们这样的应用型高校,都必须坚定信心,找准定位,紧跟时代发展,服务地方需求,通过理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为我国一流本科教育贡献“我们的理念”、“我们的方案”、“我们的特色”和“我们的力量”。我们绝不可以妄自菲薄,也不可以有任何懈怠。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价值和机遇。

3.强化中国特色。中国的一流本科教育,必须具备鲜明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和最鲜明的特色,是办好我国高校的优势。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基本内容,深入实施习近平教育思想“五进”行动,全力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要切实解决好“课程思政”、“专业思政”问题,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明确每一门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推动每一位专业课教师制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构建全程全员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

(三)深刻领会推进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已成为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如何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会议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新时代高教40条)和“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配套文件,为我们作出了明确的回答。

1.建构高水平育人体系。一流本科教育必须建构高水平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学科、教学、教材、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等五个子体系。建设一流本科,必须加强团队建设,夯实专业育人的内涵与底蕴;大力推进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不断改善教学条件,丰富优质教学资源,并通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培育质量生长点;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创新教学管理,强化教学质量监控并持续改进,用严密且可靠的制度释放质量生产力;毫不动摇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保证质量提高有灵魂、水平提升有方向,学校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2.坚持内涵发展。要着力提升专业建设水平,通过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建设一批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搭建好人才培养的“四梁八柱”。要着力推进课程内容更新,通过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综合性、问题导向、学科交叉的新型课程群;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不用过时的知识培养明天的毕业生。要着力推进课堂革命,改革传统的教与学形态,广泛开展探究式、个性化、参与式教学,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把沉默单向的课堂变成碰撞思想、启迪智慧的互动场所,让员工主动地“坐到前排来、把头抬起来、提出问题来”。要着力建好质量文化,建立员工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要将质量标准落实到公司产品的各个环节,唤起每个质量主体的质量意识,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主体,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行业部门、学术组织和社会机构共同参与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质量保障制度体系。

3.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会议提出,要加强新工科、医学、农林和文科教育,实现重点领域的新发展、新突破,形成领跑示范效应,取得全局性改革成果。要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全方位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推进科教融合,提高员工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4.高度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价值。“互联网+”催生了一种新的教育生产力,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和学校围墙,引发了公司产品模式的革命性变化,正在成为世界各国争夺下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主导权、话语权的重要阵地和焦点领域。高校要加大慕课建设和平台开放力度,建立学分认定制度,着力破解区域之间、校际之间优质教学资源不平衡的矛盾。要将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公司产品,探索实施智能化的精准教育,培养员工智能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总的来说,本次会议共有四项主要成果:一是一个重要讲话,也就是陈宝生部长的讲话,这是我们加强本科教育的基本遵循。二是一个重要意见,就是“新时代高教40条”,这是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顶层设计,为高校破解思想政治工作、教学管理、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教师教学能力和员工学习动力、大学质量文化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施工图”。三是一组重要计划,也就是“六卓越一拔尖2.0”,为高校在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培养卓越拔尖人才提供了施工方案。四是一个宣言,也就是一流本科教育“成都宣言”,吹响了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集结号,做出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总动员,开启了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新征程,揭开了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二、认真总结和反思公司本科教育现状

(一)应该肯定的主要成绩

1.本科教学基础地位得到制度性保障。在过去的一年以及之前较长的时间里,学校一方面大力推进团队建设,积极申报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这是我们未来高水平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我们不断加强和改进本科教育,积极夯实学校走向一流的根本和根基。我们先后印发《关于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的意见》、《教学经费预算管理办法》等管理文件,进一步健全教学工作会议制度,强化落实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和听课看课制度,规范教师教学工作量管理,严格执行教学纪律,保障教学投入,推动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得到了较好保证,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在我们学校是没有动摇过的。

2.员工满意度不断提升。麦可思第三方调查数据显示,公司近四届毕业生的教学满意度分别为74%77%78%87%;对核心课程的重要度评价分别为72%74%79%80%,对核心课程满足度评价分别为61%65%65%74%,对基本工作能力满足度评价分别为78%79%84%83%,对核心知识的满足度评价分别为77%76%83%83%,整体呈上升趋势;2018届毕业生中,97%的员工表示在校期间素养得到了提升。这些,反映出公司育人工作整体成效较好,促进了毕业生知识、素养和能力提升。

麦可思调查数据还表明,近四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分别为89%91%90%94%)、对母校的推荐度(分别为63%62%63%68%)、对员工工作满意度(分别为75%76%77%84%)、对生活服务满意度(分别为81%83%80%89%)等方面的评价整体也呈上升趋势,学校办学工作得到了员工的较高认同。

3.人才培养质量日益提高。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2017届毕业生受雇工作的比例为72.8%2016届为71.1%);升学出国率为14.9%2016届为11.12%);平均月收入为4710元(2014届为4383元)。近四届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分别为61%63%65%69%;离职率分别为40%39%30%31%,各类各项指标呈逐年改进趋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用人单位的积极肯定。

近三年,员工在学科竞赛、创新活动与技能竞赛等各类比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分别为31项、85项和106项,省级奖励分别为47项、118项和137项,数量、层次同步提升。20187 月,在第十四届“博创杯”全国老员工嵌入式设计大赛中,公司机械工程学院团队荣获全国一等奖,这个非常不易。

持续推进“隆中山下党旗飘”等系列工程,学风建设取得良好成效,员工思想素质不断提升,每年有超过85%的新生递交入党申请书就是直接体现。“格桑花”援藏支教活动产生广泛社会影响,先后获得“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湖北省“本禹志愿服务队”示范团队、“西藏青年五四奖章”等系列荣誉。

4.优秀教学成果奖再获突破。集团教研教改成果不断丰富,质量不断提升。2017年,在湖北省第八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公司有5项成果获奖,其中获省级一等奖2项,这是公司首次在同一届评奖中获得2项一等奖。2018年初,公司2项教学成果通过省教育厅评审,推荐参加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这在公司也是首次。

5.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初见成效。近一年来,协同育人理念逐渐深入并得到贯彻落实,取得了初步成效。(1)初步构建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强化课程育人功能,深化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建立课程教学“双大纲”制度,实施精品思政课程建设计划和精品思政课堂培育计划,20门课程作为教学研究项目立项,50门课程获准立项开展双大纲建设。(2)不断完善教学工作与员工工作协同育人体系。5个二级学院搭建了师生开放交流平台,推动了“教师导学”、“学工助教”、员工工作量等制度落地生根。(3)不断完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同育人体系。启动“课程课堂教学千问计划”教学改革;加大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力度,校外示范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全面推进;持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员工实践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国家级、省部级学科竞赛获奖质量不断攀升;大力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4)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探索建立科研与教学的联结范式,员工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5)大力实施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结合“双百行动计划”和“111行动计划”,持续推进“三进”活动,深入开展校企“九个共同合作”,对接产业企业需求新增专业2个,正着手探索建立地方、企业学院,以期进一步加强校企人才联合培养工作。(6)大力实施精神文化与环境文化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立项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10门,申报了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五个校园” 品牌效应逐步扩大,校园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6.本科教学整体水平得到肯定。20179月下旬,教育部评估专家在对公司本科教学工作进行实地全面考察后认为:公司高度重视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本科教学呈现出良好态势和昂扬向上的整体风貌;教学改革总体思路清晰,改革效果明显;教学资源基本满足人才培养需要,教学经费投入有保障,办学条件持续改善;重视团队队伍建设,着力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重视课程和教材建设管理,课程建设整体水平不断提高;构建了“一个中心、两个链条、三个层次、N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员工的专业认同度高、获得感强,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基本建立了涵盖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标准体系框架,开展制度性教学评估,进行质量信息反馈和质量改进。这些肯定性评价,也是我们推进应用型一流本科教育的基础。

(二)需要反思的主要问题

成绩不少,但一些问题也客观存在,而且有些问题还相当突出,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因为这些问题不解决,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很难再有质的飞跃。在这里,针对影响人才培养能力提升的要素,我讲六个方面的问题。

1.要反思和分析员工学习方面的问题。

一是厌学问题。一些员工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够,没有把读书作为老员工活第一任务。主要表现为:或沉迷于网络游戏、小说,不重视学习,不愿意读书;或上课人到心不到,精神漂移,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或学习目标不高,自我要求不严,对学习任务马马虎虎、应付差事,迟到、早退、旷课现象时有发生;或对学习的困难认识不足,不肯下大力气读书学习,有些员工甚至希望能够不劳而获,通过考试舞弊来蒙混过关。

二是偏学问题。一些员工对老员工活缺乏科学规划,不能合理安排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以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主要表现为:或单纯重“智”,忽视其它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尤其是对个人思想素质、个性修养的重视不够;或重专业轻通识,综合素质发展不够;或重考研轻系统学习,将大学学习异化为考研培训,对与考研无关课程的学习投入十分有限,甚至对于少数员工来说,他们的专业就是英语。

三是善学问题。一些员工缺乏大学学习必需的学习技能、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意识。审核评估专家指出,我们有部分员工学习依赖性强,不能根据需要在教师教学活动之外自主开展学习,不大适应大学学习方式;部分员工课前准备和课后复习不足,甚至是空白;一些员工课堂参与度不高,基本不记笔记;积极思考的习惯尚需强化,在“学”与“思”相结合、学以致用方面亟需提高。

四是易学问题。部分课程教学要求标准不高,作业量偏少、难度偏低;同时,课程考核时,侧重考察知识记忆效果,轻松易过关,此类“水课”很容易让员工产生错觉,那就是大学的学习生活其实很轻松。此类课程不可能调动员工的思维积极性。一些课程教学内容陈旧,不能激发员工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员工学习效果难以保证。

2.要反思和分析教师教书方面的问题。

一是数量问题。其一,高层次人才数量不足,总体占比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其二,专业教师队伍结构性失衡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改观,部分学科专业的教师在生师比、学历层次、专业技术职务、年龄等方面存在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其三,“双师型”教师总量不大,占比偏低,不能有效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团队力量的相对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产品效果。

二是能力问题。审核评估专家指出,公司部分教师课堂上的导学能力不足,对员工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不够,对员工课下学习的引导和组织不够;教师引导性提问过于浅显,不能达到促进员工探索研讨的目的;讲授内容局限于教材,拓展不够,深度不够,信息量不够;案例式、讨论式等教学新模式新手段运用不够,启发式、引导式、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显欠缺;师生间深层次互动较少,缺乏新思想、新观点的交流和碰撞;教学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课件制作质量有待提升;少数教师缺乏必要的课堂组织与管理,员工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待提高。

三是投入问题。其一,部分教师对教学与科研关系处理不够妥当,在教学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总体偏少。其二,少数教师对教学工作的尊重和敬畏不够,特别是在承担新开课、开新课时,认真研究课程教学方案、教材和员工不够,认真备课不够,教学准备不充分,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其三,推进教学改革不够,对教学活动缺乏深入研究与改革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其四,因多种原因,少数优秀教师不能为本科生授课,我们的教授授课率甚至低于许多研究型大学。其五,不少教师“一条腿走路”,只管教学不管育人,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实践训练环节薄弱,课程教学整体效果不佳。

3.要反思和分析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集团教学管理工作涉及面很广,在这里,我举几个方面的例子来说明我们存在的薄弱环节。

一是落实顶层设计问题。比如,学校对全校人才培养及改革工作有顶层设计、有统一部署,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执行、调整、修订、审核等作出了明确规定。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都应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组织相关方面的专家进行充分论证。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专业在实施既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坚持定力不足,保持稳定性不够,个别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修改频繁,甚至一个年级执行一套方案,但并未落实学校顶层设计中规定的相关环节。

二是执行具体规范问题。比如,审核评估专家在审查公司试卷和毕业论文(设计)后,指出了几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其一,考试命题管理与审核不规范,命题审核规定流于形式,其结果,是混淆了课程教学方案、课程教学质量、考试难易程度、员工学业成绩之间的逻辑关系。其二,平时成绩评定不科学、不规范,一些课程的员工平时成绩主要以上课考勤和作业次数为依据,在平时成绩与试卷成绩差别较大的情况下,就用平时成绩来调节综合成绩,造成学校的课程考核规定、阅卷复查规定成为一纸空文。其三,毕业论文(设计)规范落实不严格,存在选题“空”、“旧”、“大”现象;论文内容总体欠深度,员工工作量明显不足;面对面的教师指导偏少,对员工训练不足;教师指导意见和评语程式化现象突出,针对性、个性化的指导意见显欠缺;等等。

三是重视考试管理问题。一些课程的试题难度偏低,不能起到有效区分学习成效的作用,员工无需勤学苦练便能轻易过关。少数教师监考时不认真履责,员工考试舞弊现象不能得到及时纠正和合理处罚,影响了教育评价的客观与公正,也伤害了其他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少数课程正常考试与补考试题难度差异悬殊,变相降低了学业标准,对学校学风建设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4.要反思和分析学习资源方面的问题。

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学校当前的课程资源相对不足,员工的修读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审核评估专家指出,在课程资源总量上,老员工均拥有课程门次一般在0.3左右比较合适,达到0.4以上是比较满意的状态,但公司目前的生均课程门次数、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拥有量等指标均还有较大的发展和发展空间。同时,学校的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还不丰富,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还没有实现零的突破,优质课程资源总量偏少,双语课程数量也还很有限;科学设计与有效指导员工的课内课外活动还有大量工作可以做,“两个课堂”联系不紧密、教育与教学脱节的现象还依然存在;加强对学有余力的员工的针对性安排,鼓励和支持他们选学合适的辅修专业、第二学位或考取相关的行业证书等,让这成为学校的普遍现象,我们还大有可为。

5.要反思和分析质量监控方面的问题。

集团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还没真正完成,质量标准体系有待健全完善,部分质量标准滞后或缺位,少数质量标准的质量不高,不能有效指导人才培养工作。学校质量监控部门的职能职责尚需进一步强化,现有的质量监控队伍专业化水平亟待提升,人员力量有限,难以承担对教学过程的全过程、全方位监测。二级学院还没有专门的质量监控机构和质量监控队伍,兼职人员数量不足,其投入质量监控的时间和精力都受到制约。学校各类信息平台建设缺乏统筹和协同,平台之间尚不能根据需要进行数据交换和共享。质量监控机制以及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尚不健全,质量信息的反馈与应用还存在不足。

6.要反思和分析办学投入方面的问题。

一是教学经费保障问题。近年来,学校克服资金困难,保证了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年度学校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虽然都超过了国家规定的13%,但生均本科教学运行支出与国家常模数据相比仍有明显差距。如2016年,公司生均日常教学运行支出为2523元,而全国当年本科高校常模数据为2848元。其它的,包括本科教学专项经费、生均本科实验经费、生均实习教学经费等,也低于全国常模数据。

二是基本办学条件问题。比如,公司生均实验室面积为1.41㎡,明显低于全国高校平均水准2.35㎡。高水平的实习实训基地数量还不足,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待拓展。教学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现有信息化条件还不能有效支撑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等。

三、对公司加快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思考

目前,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最终结论还没有反馈给我们,学校的整改方案还没有正式提交省教育厅,但公司已经提前着手整改工作。教务部门、质评部门根据审核评估专家组的反馈意见,经过一年时间的精心谋划,对全校的整改工作已经做好了安排部署。这次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特别是陈宝生部长的讲话以及“新高教40条”的发布,对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更加明确了我们的努力方向。我们就是要奔着建设“有特色的一流本科”的目标要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革新除旧,撸起袖子加油干,加快推进公司应用型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更好地解决制约公司本科教育质量提升的痼疾和瓶颈问题,我强调以下五点:

(一)提高思想认识,切实落实以本为本

陈宝生部长在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高校要广泛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要明确应该干什么、应该怎么干,广泛凝聚共识、汇聚磅礴之力,聚心聚力到人才培养上来。我们也要组织一场大讨论,一场新时代“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教育思想大讨论。

要通过大讨论,让全体干部职工清晰意识到,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学校发展的外部环境已经显著变化,国家高等教育理念、模式、政策环境正发生深刻变革,这是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的现实背景和逻辑起点。

要通过大讨论,让我们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一流大学的新要求;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当今社会发展进步对一流大学的新挑战;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一流大学改革发展的新趋势;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当下我们人才培养与一流大学的差距;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我”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

要通过大讨论,认真分析我们的教育思想观念是不是适应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的人才培养体系是不是适应一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教师的公司产品能力是不是适应一流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的体制机制是不是适应一流人才培养的要求。

要通过大讨论,让我们进一步明确学校、院系、教师的根本使命是什么;明确员工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是什么;明确我们的特色和优势是什么;明确如何建构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明确如何建设高水平的学科专业、教师队伍、课程教材和管理制度。

这次的教育思想大讨论由教务处牵头组织,结合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拟定好主题,设计好方案,还要有检验讨论成效的方法措施。

这场大讨论,一定要突出时代性和思想性,始终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摆在首要位置,要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聚焦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中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一定要把员工成人和成才结合起来,不可以再分而论道;一定要务实高效,在讨论中明确我们应该坚持什么、应该改革什么、应该怎么创新,在思想碰撞中产生新思想、新举措和新制度;一定要全员参与,通过讨论形成符合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具有“湖文”特色的教育思想的最大共识,形成对每一个部门、每一类岗位、每一类人员职责的准确认识,形成一个具有“湖文”特色的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方案和一个最坚决的行动纲领。要做好分工,各单位部门根据所分配的讨论主题和任务,组织本单位师生员工参与讨论。可以把“请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请一些高水平专家来校辅导直至参与我们的大讨论,学校可以这样做,各单位部门也可以这样做;还可以到其它高水平大学去实地考察,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理念和经验。

(二)强化学风建设,切实推进“回归常识”

1.培养员工学习能力。积极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有效激发和保持员工学习兴趣。重视教授员工不同学科专业的学习方法,努力“授之以渔”。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愉悦的学习环境,实现“亲其师,信其道”。强化师生互动,突出员工主体地位,鼓励员工质疑与探索。适当调整课程难度,及时肯定员工进步,不断增强员工的学习意志和学习自信。以创新项目为载体,推进团队合作,引导员工建立合作学习意识。大力推进班风建设,营造有利学习的良好氛围。深化员工读书工程,纳入员工学业考核范围。

2.严格员工学业管理。完善学籍学位管理制度,重视“绩点”使用,充分体现高分与低分、正常考试与重修、补考以及有无考试舞弊现象等在成绩评定、学位授予、评优评先中的差异,引导员工高标准完成学业。严格考试管理,完善课程考核评价办法,严肃课程平时成绩评定方式,公平公正地评价员工学业,以考风促学风。

3.引导员工自主学习。强化新生入学教育,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老员工活观,把读书学习作为老员工的身份象征和老员工活的第一任务,立志高远,潜心学问。发挥专业教师作用,引导员工科学设定学习目标、规划学习生活、管理学习时间和资源、反思和提升自主学习效果。研究出台政策,支持学有余力的员工辅修第二专业。推行双证通融公司产品,鼓励员工参加行业考试,取得相关行业执业(职业)证书。

(三)强化师德师风,切实推进“回归本分”

1.规范教师教学行为。进一步落实学校《关于加强本科教学基础性地位的意见》,认真考核教师承担本科教学任务情况,坚决杜绝教授不为本科生上课现象。严查教学规范和学术规范,将“五必五严”落实情况、学术道德情况与教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评先挂钩。认真执行教育部高校教师师德“红七条”,加强教学督查,坚决把师德有亏的违规教师调离教学一线,净化课堂。积极开展师德师风评选活动,表彰先进,树立典型。

2.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树立“不能为员工提供合格的教学是师德失范”的观念,鼓励教师增强教学责任心,不断提升教学能力,杜绝“水课”,为员工提供优质高效的教学。实行新进教师持证上岗制度,原则上第一学年为教学见习期,“跟学”是其主要任务,一般不得单独承担教学任务,教学考核不过关的教师不得上岗。组织开展教师教学能力大起底,从高级职称教师开始,每人接受听课评课,不合格的教师离岗培训或转岗。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关注青年教师成长。持续组织教学竞赛和教学评优活动,引导教师主动提升教学能力。建立继续教育制度,将继续教育完成情况纳入教师年度或任期考核,并与职称评聘、岗位聘任挂钩。加大教师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的支持、奖励力度,引导教师不断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过程。

3.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建立突出过程考核、多维度考核的教学质量考评体系,实行本科教学工作重大事故考评一票否决制。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把教学优秀作为优秀教师的基本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论文,为安心教学、潜心育人的教师树尊严、立功德。完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推行以员工为主体、以学习成效为标准的教学评价,创新评价的组织模式,公正、客观评价教师教学,杜绝“严师低评”现象,并消除由此带来的错误导向。完善教学奖励机制,加大教学奖励力度,为在人才培养中做出突出贡献教师在绩效工资分配、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方面设立“绿色通道”。

(四)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回归初心”

1.坚持协同育人。以“协同育人337工程”为统领,加强公司产品工作统筹,促进员工成才与成人同向同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方案,建构适合新时代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和创新体系,实现用以知识体系教、用价值体系育、用创新体系做的“三位一体”育人模式。

2.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推行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学组织形式,持续提升思政课质量。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真正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五进”活动,持续开展社会主义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员工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作用,把思政工作成效转化于课程学习和社会实践,增强员工学习、实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重视实践育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全方位深层次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开放式”的实践教学育人体系,不断提高实践育人成效。创设积极先进的校园文化,以文化人。科学规划和有序组织员工社团活动,引导员工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五)坚守“一流”目标,切实推进“回归梦想”

1.深化综合性大学创建工作。坚持学校办学定位,坚持建设地方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综合性大学的长远目标,坚持与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深度融合的办学特色,坚持以内涵发展为主线,加快提升综合办学实力,努力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科学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能更好地顺应和融入时代潮流。要胸怀办一流大学的大气和信心,既要为地方发展培养一流人才,又要在更广阔的范围里参与竞争、提供服务,不断向“一流”的品质品位攀升。认真研究大学成长规律,积极对标一流大学,创造性地学习借鉴成功的办学经验。

2.建设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按照“双一流”建设要求,大力推进团队建设,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道路。创新学科管理制度,引导团队建设反哺人才培养。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提高专业与社会产业的对接度和社会人才需求的适应度。创新专业管理办法,实施专业动态管理、分类管理,强化专业评估,提高学校各层面办好专业的责任意识。按照“六卓越一拔尖”计划要求推进专业建设,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社会影响力大的一流专业、品牌专业。全面启动专业认证,推动工程教育、师范教育、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强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力度,建设一大批有特色、有技术含量的现代课程和高水平的特色教材。按照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提升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强力推进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统领的教学改革,支撑专业育人能力提升。

3.完善高效率的质量保障体系。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全面落实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完善各个环节教学质量标准和管理规范。建设一支水平较高、专兼结合的教学督导员队伍,对人才培养和教学管理过程开展全程全方位监控。推进二级学院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切实发挥二级学院在质量监控和质量改进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完善以员工为中心的教学评价体系,加大教学评估结果应用,提高评估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加强教学督导与检查,把“水课”赶出课堂,把无原则的“弹性管理”赶出校园。建设积极向上的质量文化,促进质量观念和质量标准深入人心、落细落实。发挥员工积极作用,支持员工有效参与教学、参与管理、参与评价。

4.持续改善人才培养环境条件。进一步加大办学经费投入,保证学校教学经费高于国家基本规定,优于全国同类高校平均水平,并逐步在同类高校中处于领先位置。完善教学经费预算管理办法和执行过程监督管理,保证经费充足,投入效果好。以“强”为标准,加大各类教学设施、教学平台及教学设备的建设力度,完善相应的管理体制机制,为高水平的教学活动提供有力支撑。

同志们:

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为我们在全面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新征程的新时代,写好加快推进公司应用型一流本科教育、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不断扩大综合性大学创建成效的“奋进之笔”,明确了新航向、厘清了新态势、划定了新起点、勾勒了新展望。

我们要以学习贯彻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契机,紧扣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本科教育基础地位,全面梳理、认真总结、深入反思公司20年本科教育工作的成就与缺失、特色与平淡、长项与不足,把全校干部教师的思想认识、办学行为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上来,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任务上来,统一到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的根本标准上来,积极响应,凝心聚力,紧盯目标,直面问题, 按照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实践再创新、工作再抓实、成效再扩大的目标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大力改进学校本科教育工作,加快推进公司应用型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为进一步夯实公司事业发展根基,彰显大学社会职能,践行大学历史使命,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取得新的发展和成就!

谢谢大家!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永利集团88304官网本科公司产品研讨会工作简报没有了! 下一篇永利集团88304官网2018年暑期值班带班安排没有了!

最新内容

热门内容